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旗飘扬,战疫情 > 正文

作为抗疫前线的一名年轻党员 我觉得光荣

2020-05-27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作为抗疫前线的一名年轻党员 我觉得光荣 
——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朱玮晔
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抗疫事迹纪实
 
       我叫朱玮晔,是扬中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年轻党员护士,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武汉告急,2月1日下午下班前,我和同事王玉接到了医院征求是否愿意赴武汉援助的电话。其实早在几天前,我就听说镇江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已经出发了,内心很是感慨,一方面盼望他们能早日击退病魔平安归来,一方面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的潜意识已经替我做好了决定:我去武汉!

       从接到通知到出发,留给我们只有14个小时。向父母汇报,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剪短头发,整理行装,我知道,医院领导们也同时在为我们紧张准备,满满四个大箱子,塞满了防护服、口罩、手术衣裤、消毒用品,甚至尿不湿、暖宝宝……2月2日,带着扬中人民的重托、带着大家满满的关爱和不舍,我们汇入镇江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迎着寒风,踏着积雪,踏上飞往武汉的飞机。
       我们走出异常安静的机场大厅,路上空荡荡,整个城市没有了大城市车水马龙的喧闹,十分安静,安静得让人心生紧张。但是,一路上我们不断看到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灯牌,让我们突然有了无限的勇气,觉得我们的背包里装的满满的都是希望,我们的队伍名叫江苏,我们来到是座英雄的城市,我们的背后是国家力量,不论何时何地,我们自己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坚定的态度,我们支援不仅是医疗,还有勇气和信念。
       培训非常严格,几十道程序都要熟练、一丝不苟地完成,通过考核才能上岗。第一次进病区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在清洁区更衣室里,队员们互相帮助,逐层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戴上手套,逐个查缺补漏,确认防护合格。因为我自认年资尚浅,更是不放心地给老师们上下检查好几遍。穿戴完毕后各种不适感逐一涌现:护目镜压迫着鼻梁,疼痛难忍;手套束缚了双手,指尖麻木;口罩阻碍了通气,呼吸困难,隔离衣里还回响着沉重的呼吸声……污染区的防护门一扇又一扇,当最后一扇门“啪”的一声从身后关上,忐忑不安立即消失,我用力扫视了一番病房情景,这里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战场,躺在病床上的是迫切需要救治的重症患者,身边的是携手并进的战友,而我就是不能退缩的战士!
       首次接触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我印象深刻,这里的患者高龄者多,呼吸、循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病情危重。许多患者无法跟我们沟通。
       来来回回不停歇的脚步声,滴滴滴此起彼伏的报警声,重重叠叠的呼叫声,还有患者声若蚊蝇的哼哼声,组成重症监护室里的乐章。我们就要在此斩荆披棘,全心全意为患者找出一条活路。我分管的患者是位来武汉打工的黄岗人,他呼吸不畅、声音细弱,再加上方言交流困难,即便培训的时候一直强调尽可能与患者保持一定的接触距离,但这个时候,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的需求,我只能凑在患者面前倾听。到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有了默契,他的一个动作,我就明白他要什么。空闲时我们会聊聊家乡、家人,听他倾诉内心的不安,身体的不适。我期望,自己的护理不仅能帮助他恢复身体上的健康,更能给予精神上的有力支撑。四个小时一个班,在快节奏的忙碌中过去得很快,脱去防护服后,感受最真切的是被汗湿透的工作服带来的彻骨冰凉,但是呼吸十分畅通、轻快,尽管鼻梁和面颊压痕处的蛰痛久久不能散去,但是自由呼吸的感觉真的太好了。
       2月9日,我们所在医疗队开始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C区八楼的重症病房。纵使一开始对环境不熟悉,但医护默契配合,在短时间内就全面接管所有病人。重症病房里,还是以老年患者居多,出去治疗,生活护理任务就很重。有位老奶奶,因为胃部不适,吃不了硬米饭,食欲不振,但奶奶怕麻烦大家一直不说,被我发现了,叮嘱厨房送适合老年人的稀饭、面条软烂食物,并照顾着她一口一口吃下去。老奶奶问我多大了,我说24了,她惊讶到我居然还这么小,做事却这么周全。我笑着回道:不小了,我们90后现在要站出来当社会顶梁柱啦!三八妇女节那天,我们为每一位女病人送去了巧克力和鲜花,那天正好也是一位女患者的生日,我们早早就进病房,为她洗脸、梳头、换上了干净的被套和衣服,隔着手机,我们和她的家属一起为她唱起了生日快乐。阿姨一直抹着眼泪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用心陪伴,让我又有了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尽管这里的病人病情重、病程长,情绪低落和压抑不可避免,但是,我们更愿意在治疗之余,用我们的爱温暖他们,呵护他们。
       3月底,中法新城的工作告一段落,零感染、零死亡是我们交出的答卷!我所在小组负责收尾工作,把病人转送到其他病区。对我们感情深厚的37床叔叔握着我们的手不停说着谢谢;一起庆祝过生日的18床阿姨哽咽着希望明年生日我们还能陪她一起过;给我们写下诚挚感谢信的31床奶奶一直站在电梯口目送着我们离开,说要一直记着防护服里我们的样子。回忆起入院时他们的焦虑无助,再看看他们现在展露笑容,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让我更加体会到这身白衣所承载的责任和担当。在C区八楼,我们收获下了人生中最多的感动、感悟、感恩。寒冬已去,春风拂入病房,也吹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3月30 日,连续作战58 天的我们继续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那是武汉疫情的中心,专家齐聚的地方,而且真真正正的硬骨头!12天的时候不长,但是,不但工作量大,而且责任重大,使用ecmo的患者每一分钟都不敢放松警惕,一直紧盯着数据波动,认真记录,迅速判断,完成定时的检测工作,同时完成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即便如此,我们依旧保持“零死亡”记录,并成功脱机两台ECMO。工作70天的驻留让我们成为坚守时间最长的江苏省援鄂医疗队,尽管护目镜下双眼红肿,防护服里皮肤过敏,还有心理的巨大压力。比我年长的老师们关心我,问我累不累,我都回答:没事,我年轻还可以坚持,活力满满!其实,谁不害怕?谁不累呢?但是我的前方是患者需要的眼神,我的后方是团队温暖的怀抱,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坚持?
       春暖花开的四月十二号,我们回来了!我们看到了新闻报道,接受到无数的感谢。有人认为,只要奔赴便是勇敢,但是我们认为,奔赴不仅仅是勇敢,更是职业的使命,是不忘初心,是医者仁心!感谢武汉,让我成长,让我明白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祝愿武汉,早日崛起,黎明终归会划破黑夜!未来不论在哪,病房就是战场,披上白衣,我们都是勇士。勇往直前的心不会因地区或者时间而有改变。用生命守护生命,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承诺!
       作为江苏省第三批支援武汉的队员,我和队友们在武汉奋斗了七十天。七十个日日夜夜,冬去春来,我们见过武汉的黎明与黑夜,见过武汉的寂静和有序,更有幸在零点的钟声响起时见证武汉的重启。与武汉在一起的七十天,充满着汗水和泪水,更收获满满的感动和爱,它将成为我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记忆,一直珍藏。(供稿人: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   朱玮晔)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