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旗飘扬,战疫情 > 正文

逆行战疫 青春无悔

2020-05-13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逆行战疫 青春无悔
—— 蓬莱市人民医院外三科护师张彦抗疫事迹纪实

       1991年出生的张彦,是蓬莱市人民医院院神经外科一名重症专业护师,2010年6月还在大学就读时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新冠疫情肆虐,国难当头时,这名总被保护的90后小伙子,却挺身而出,主动扛起责任,以青春的勇气、朝气和豪气,汇入到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战疫洪流中。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在自己人生的跑道上,他用年轻的身躯,担当奉献,冲锋在前,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征——白衣为甲,承重之  
       若有战,召必至2020年春节期间,和许多同事一样,张彦放弃了春节假期坚守在岗位上,也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在得知护理同事张星逆行驰援武汉那一刻,他立即通过护士长向医院党总支递交了“请战书”。他说:我是一名党员,我年轻,不怕苦和累,我已经做好准备,时刻听从命令。
       考虑到张彦妻子已身怀六甲,年幼的大儿子还需要照顾,还有刚刚术后的岳母都需要他这个顶梁柱来照料,护士长没有优先考虑他。几天之后,他再次请战。他说,妻子理解我,我的父母也支持我,如今疫情肆虐,我是护士,更是一名战士,生为男儿身,我要去武汉,这是们的责任和使命。
       2月9日凌晨3点,睡梦中的张彦接到了驰援武汉的通知。经过匆忙的准备,他带着家人的牵挂、组织的信任、领导的重托和同事们的祝福,跟随山东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紧急出发,出征武汉疫情重灾区。
       抵达武汉后,张彦和战友们迅速投入到紧张严格的岗前培训中。对于近视眼的他,摘护目镜时稍不留神就会连同眼镜一块摘掉,进而增加了暴露的风险。为把每一个防护动作做到标准,张彦一遍又一遍反复地练,确保万无一失。在练习过程中,他和队友们从失败的经验中总结整理了一套摘护目镜的小技巧,并在全队得到了推广。
       张彦这名90后青年党员,在出征那天一夜变得更加坚强,抗“疫”路上一路成长,在挥汗如雨中脱胎换骨,在逆境挑战中顶天而立,防护服挡不住他年轻的心,是责任、是担当,让他在逆境中破茧成蝶、淬炼成钢。
        进舱——竭尽职守,勇挑重担  
       2月11日16时,武汉汉阳方舱医院正式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张彦被分在第十护理组,主要负责舱内患者救治、感控管理、患者心理健康疏导、信息汇总等工作,后期按照组织安排分配到三组。
       张彦第一次进舱工作是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4点,加上进舱前准备、出舱消杀时间,一个班下来大概在10个小时。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在舱内工作,让日常简单的护理操作变得非常“不容易”,常常是刚刚开始工作,身体就会发热,皮肤就会发粘,慢慢的开始觉得呼吸困难、头晕、行动迟缓,有种虚脱的感觉,时间长了,内穿的刷手服会被汗完全浸湿,护目镜也会渐渐蒙上一层满满的雾气,鼻梁和脸颊也会被勒的生疼,他坚持着,努力精细地完成每一项操作。
       比起繁重的劳动量和身体上的不适,精神上的压力更是始料未及。每次在精疲力竭的时候他都默默地鼓励着自己:“我是党员,我一定行!”进舱第一个夜班上,张彦认真地巡视分管病区的每一张病床,很多舱友都睡了,却有一个女舱友一直在看手机,担心进出病室会打扰其他病人,张彦就紧盯着她。终于女舱友发现了他,他没有说话,只是比划了一个双手放在耳边的手势,舱友瞬间明白了,然后放下手机睡去了。张彦总结说,在严密的防护下,语言不通可能造成交流不畅,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可能比语言更有效。
       守护——用心服务,无微不至  
       张彦是个善于用心来工作的人。张彦和队友们根据方舱医院的特点,努力营造温馨的病室环境,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他用心规划了图书阅览区、健身区等场所,还利用休息时间折叠千纸鹤、手绘温馨提示和鼓励的话语,为方舱内的患者送去早日康复的祝福。
       工作空闲之余,张彦还带领患者开展活动幅度不大、氧消耗较小的八段锦、呼吸操等运动,加速患者康复进程。他们还创建了“汉阳方舱家人”微信群中,张彦一下班休舱就时刻关注着,舱友有提问他随时给予解答,及时解决患者的大部分问题和困难。同时,他和队友们还利用休息时间,整理了武汉方言—普通话互译手册供大家学习,时间久了,他和队友们都能用地道的武汉话和患者交流了。
       在方舱医院的护理工作中,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在一次巡视病人时,张彦发现有个赵阿姨情绪十分低落,他便主动上前聊天,后来才得知她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老人和年幼的孙子需要照顾,心里一直挂念着家里,以致于睡眠质量很差,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的赵阿姨病情更不稳定。得知情况后,张彦一有时间就帮赵阿姨和家人视频通话、带她做动作不大的呼吸操、教她如何按摩穴位提高睡眠质量……赵阿姨的病情很快就有了好转,临出院时还特意找到张彦,对他说:“谢谢你小伙子,欢迎疫情过后来武汉做客!”。
       有一位名叫雯雯的9岁小姑娘,是汉阳方舱内最小的患者。她一家四口都感染了新冠肺炎,和爸爸一块被收入方舱医院进行治疗,后期爸爸因为病情加重转到其他医院进行治疗,留下了她自己在舱内。张彦和队友们都更加关心雯雯,为了减轻她的恐惧感和孤独感,他们一有时间就过去陪她说话聊天,辅导她做作业,给她准备童话书、零食、水果,让雯雯感受到家的温暖。雯雯出院那天,舱内志愿者们为她编排了舞蹈《你笑起来真好看》,张彦还给雯雯准备了小礼物,雯雯感动说:“谢谢叔叔,谢谢阿姨!”
       同心——医患情谊深  
       在方舱医院里,张彦和伙伴们尽心尽力救治每一位病人,全心全意照护每一位患者,也同这些舱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地情谊。许多舱友康复后,主动当起了方舱志愿者,帮助医护人员管理方舱,服务其他患者。
       一次夜班要结束的时候,一个舱友找张彦测血压,交流中得知这个舱友有高血压家族史,张彦就给他简单介绍了一些高血压病人注意事项。由于马上要交接班,张彦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他。互相加了微信后,舱友向张彦详细讲解了自己的发病过程,张彦也耐心地解答了他的疑问,经常帮助他解决些实际问题。张彦还将家里寄来的半斤海参送给了这位舱友,希望能够对他的病情恢复有所帮助,舱友非常激动。没过不久,舱友就康复出院了。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出院的第二天,这位舱友又回到了方舱,做起了舱内志愿者,还给他们的队伍取名为“小蜜蜂”。
       成绩是最好的告别。38个日日夜夜里,张彦和队友们累计收治患者599人,转院291人,治愈出院308人,圆满完成了所有患者“零死亡”,治愈患者“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救治工作“零差错”,医疗护理“零投诉”的工作目标,向武汉人民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同生死共战斗,在方舱医院,张彦与武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与队友们结下了生死之交,业务能力、思想修养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使命已毕,疫病殆尽。张彦凯旋归来,正抓紧调整到最佳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正常工作中,为蓬莱一线护理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

       供稿人: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   孟彦祥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