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旗飘扬,战疫情 > 正文

右医附院援鄂英雄谱

2020-04-30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右医附院援鄂英雄谱
——记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共产党员抗疫事迹纪实

 
陆亿:不辱使命 全力战“疫”
——“黄文秀式好干部”的感人故事

        “听党指挥,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1月26日,在驰援武汉前一天,右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陆亿和该院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庄严承诺。
  该院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共有14名医护人员,作为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陆亿肩负重任。在出征武汉的路上,陆亿与队员们交流着工作计划,但来到武汉黄陂区中医医院后,他发现,当地医护人员少、防疫物资紧缺等情况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尽管如此,陆亿并未被暂时的困难吓倒,他第一时间找到当地医院负责人认真对接各项工作,并带领医疗队队员抓紧时间开展相关培训,迅速安排人员上岗。
  1月28日晚,刚刚安顿下来的陆亿接到紧急通知,需要他率队前往武汉黄陂区人民医院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隔离病区里,陆亿耐心询问病人病史、症状,给病人进行体格检查、讨论救治方案、明确诊断意见等,最终,在他与队友的密切配合下,医疗队圆满完成了出征武汉后的第一次救治任务。在这次紧急抢救中,陆亿和他的队友们用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在场人员的高度评价。
  “来到武汉后,我们的工作量比以往多了很多,跟平时在医院的工作完全不一样,对规范化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了。”陆亿在接受记者电话视频采访时说,刚到武汉不久,医疗队很快就进入了战时状态,每天工作量很大,可是大家咬牙挺住,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在完成临床工作之余,陆亿和队员们还要参与搬运物资、配送生活用品等后勤工作。“为早日打赢这场阻击战,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陆亿说。
  因父母年岁已高,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在出征武汉前,陆亿只告诉了他姐姐关于自己驰援武汉的事情。但随后,陆亿的父亲还是通过网络知道了这件事,并且给他发了条微信:“孩子,请保护自己,带好队伍,把队员都平安地带回百色,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父亲的理解和支持,顿时让陆亿热泪盈眶,父亲这一番话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和动力。
        在武汉的这些日子,陆亿时刻牢记组织交给的任务,时刻铭记父亲的教诲,他始终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他还常常勉励自己和医疗队队员们:“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都在齐力抗击疫情,只要大家团结奋战,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农彩秋:尽最大的努力救更多的患者
        “医护人员是白衣战士,共产党员是战‘疫’先锋,我们更应该冲上一线,尽自己的能力去救治更多的病患者!”这是年轻党员农彩秋请缨前往武汉一线救治时的坚定决心。
农彩秋是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二病区一名“80后”护师,10多年来一直从事感染性疾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月27日,农彩秋和该院其他13名广西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踏上驰援湖北武汉的征程。她始终牢记初心,坚守使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是作为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作为一名护士,我们负责住院病人的各项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等。”农彩秋说,她每天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给病人分发饭菜。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搬运100多人的饭菜,来回走几趟就已经汗流浃背。
        2月5日是农彩秋来武汉后哭得最伤心的一次!不是因为工作压力大,不是身体原因,也不是想家哭,而是当天上班的经历。
        当日医院收治了一家四口患者,妈妈因为病情相对较重,直接转重症科室了,爸爸、哥哥、弟弟留住普通病房,他们态度都很友好,对医护人员都很尊重。因为都要隔离,大家只能呆在病房里,弟弟1岁10个月,农彩秋给他抽血都没有哭,到点吃饭也是乖乖自己吃,不用爸爸喂,口罩也是乖乖戴着。每天他的娱乐场所就是睡觉的那张床,偶尔会爬起来,按床头铃,调皮捣蛋,每回哥哥都制止他,还假装严厉批评,他不哭也不反抗,真的很懂事,乖得让农彩秋看着心疼。
       在武汉抗“疫”的时候,没有确定的归期,每当面对朋友、家人关心问候时,农彩秋故作坚强地告诉他们:“不要担心我,我很好,跟在原来科室上班一样,只是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
       每天除了做好病人的护理、治疗、输液,农彩秋还要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每餐定点给病人发放饭菜,还要进行病房卫生、床头柜消毒、垃圾清理,给卧床不起的病人打开水、换床单。看到病人配合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农彩秋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天忙碌下来,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农彩秋根本感受不到尿急、口渴带来的困扰。她只想做好本职工作,满足病人的一切护理需求,尽自己的能力去救治更多的病患者,让他们康复出院,早日全家团圆! (隆文斌 文/图)

农金梅:勇者无畏 为生命无悔逆行
        农金梅,是我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一名普通的护师,有着多年传染病防治护理经验的她,得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大年初二接到医院组建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号召时,在没来得及跟父母商量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报名参战,光荣的成为我院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时光流转,自她驰援武汉战疫已经整整42天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农金梅护师抗疫一线的奋战历程和感动瞬间。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
       在新冠病毒肆虐,各项医疗措施还处于未知探索的阶段,前往一线加入战斗等于把自己投身于茫茫未知当中,做开疆辟土的第一批勇士。起初家人并不同意农金梅加入前线赴险,可她坚定的说:“我是一名感染科医务人员,2013年工作到现在,很多防护的措施我都熟知,现在武汉需要支援,我应该挺身而出,加入到救援的队伍,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而不是做个畏畏缩缩的人。”病毒肆虐,生死未知,慷慨前行,是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说服了家人,在国家和武汉最需要医务人员支撑的时候,她的无悔逆行,得到的家人的默许和支持。
        艰难险阻   只为兑现生命的嘱托
        接到通知,农金梅第二天(大年初三)就返回百色上班,当天下午2点举行宣誓仪式集合后,即刻出征驰援湖北并于当晚凌晨12点抵达武汉。在一线和病毒战斗的日子里,农金梅记得第一天记得护目镜很容易起雾,打针的时候很不方便,穿着防护服工作的时候动作太大容易划破防护服,由于防护服是连体的,头和颈肩部都必须总是保持低头、驼背的状态。农金梅前期很不适应,总是有颈肩部疼痛的现象。由于上班前后加起来至少要7小时,这期间不能吃喝,也不能上厕所,有一次农金梅憋尿憋得感觉膀胱都快要爆炸了,有一次更是闷得头痛剧烈,血压升高到160/100mmhg。
        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她们,为了克服,上班之后农金梅都穿着尿不湿,尽管很不习惯,但为了防止上班尿急,她上班前几个小时尽量都不喝水,在上班途中,有时候觉得十分口渴也得忍到下班才能喝。一线的工作强度需要连续上班,经常不能按时吃饭,面对着种种艰难险阻,她始终践行着出征时的誓言,听党指挥,不负中央,不负人民,不辱使命,战胜疫情,平安归来!用医者的勇敢冲锋在抗疫的最前线,托起患者之于医务人员生命的嘱托。
        病毒无情   有爱我们不孤单
       在农金梅看来,做好患者的护理治疗和心理护理都是她的职责所在,可她们觉得这只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患者眼里都会充满感激。记得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因为病情较重,需要辅助吸氧,使用心电监护,不能下床,由于是隔离病房不能留家属陪护,只能给他穿上尿不湿,那天上班农金梅给他换了几次尿不湿,打水喂饭等,老爷爷很是感激,还说等病好了一定要到广西百色革命老区看看。
        还有前几天刚出院的大姐,出院时正碰到农金梅在接班,大姐亲切地说:“我记得你终于来接班了”农金梅有点惊讶:“您记得我?我们每个人都穿着一样的衣服您还认得出我呢….”大姐一直对她们热泪盈眶地说谢谢,说有机会去广西一定要当面向她们答谢。农金梅在日记里写到:平日里跟患者们相处,他们总是很和善,虽然我们听不懂武汉话,但患者们在治疗上都很积极配合、理解我们,都会跟我们说谢谢,非常的暖心,在酒店的工作人员也一样,对我们的态度都非常好,非常感谢他们对我们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
       正是这样的相互守护和温暖,点滴温暖着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再大的困难,再多的疲惫,温情传递,寒冬终将过去,相信我们必能一起迎接春花烂漫的武汉,彻底战胜疫情,共同在阳光下感受人间的温暖和自由!(文/黄耀慧)

韦春萱:“驰援武汉,是我无悔的选择!” 
——“黄文秀式好干部”的感人故事
       自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有一群勇敢的“白衣战士”驰援湖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战“疫”一线,用生命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右医附院重症医学科代理副护长韦春萱就是这群“白衣战士”之一。
  1月下旬,韦春萱得知右医附院党委将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武汉的消息后,一再主动请缨到抗“疫”最前线。1月27日,右医附院组建第一批医疗队共14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身为医疗队队员,韦春萱带着医院党委的重托和家人同事的牵挂,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驰援武汉的征程。
  1月28日,来到武汉的第一天,韦春萱就接到了紧急任务。当晚,她跟随医疗队队长陆亿前往武汉黄陂区人民医院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隔离病房,韦春萱看到患者焦虑的表情,便主动向前,耐心安慰对方,积极配合陆亿做好各项救治工作,圆满完成了出征武汉的首次出诊任务。
  初来乍到,韦春萱和队员们除了需要做好与当地医护人员对接工作外,还要做后勤保障工作,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在参与后勤保障工作时,我看到很多物资都是从全国各地寄过来的,这让我感受到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韦春萱说,尽管每天工作都很忙人很累,但是想到全国人民与大家同在,一道抗击疫情,她浑身就充满了力量。“驰援武汉,是我无悔的选择!”她说。
  2月1日起,韦春萱与医疗队3名队员被安排到黄陂区中医医院重症病房,由她担任重症护理组小组长,协助护士长做好科室管理。一天凌晨5点多,有个患者出现病情变化,韦春萱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通知值班医生并配合完成了对患者的紧急抢救。除了负责护理工作以外,韦春萱还担任医疗队物资组组长,每天为医疗队整理和分发各类防护用品等物资,保证临床工作有效、安全运行。
  因为工作繁忙,韦春萱很少有时间与家人联系,有一次,在电话视频中,3岁多的儿子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来接我回家,老家晚上路太黑了,我有点害怕。”韦春萱忍住眼泪说:“儿子,你在家要听爸爸的话,妈妈在外面和病毒打架呢,等打了胜仗就回去接你。”
  刚到武汉不久,韦春萱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每到关键时刻,总是共产党员冲在前面,此时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就是要表达我的愿望和决心,接受党组织的考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韦春萱说。
  工作之余,韦春萱还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自己与医疗队员们在战“疫”一线的感人事迹,用心去感受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近期,她写的日记《无悔的选择——我的抗“疫”之路》在本报陆续刊出后,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反响,被广大网友称为“最美逆行者”。


韦中盛:我抱着必胜信心来到武汉战“疫”的!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今年1月份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召,全党全国全军全民众志成城,紧急防疫抗疫。当接到上级的命令后,已年过半百的右医附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呼吸内科专家韦中盛教授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向医院党委递交支援湖北请战书并获批准,于1月27日中午,作为医院首批年纪最大的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和其他13名队员,来不及和家人挥手道别,就紧急前往南宁乘飞机奔赴全国抗击疫情最前线---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开展救援任务。
       哪怕救援任务再重,也要治好感染患者
       一到武汉,作为广西感控、呼吸内科专家的韦中盛教授,顾不上休息,经过简短培训后,就和同道们一起迅速加入到武汉黄陂区中医院的对接工作中。
       用了短短不到3天时间紧急改造的黄陂区中医院,1月29日就开始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截至1月30日傍晚时分,一下子就收治病患者171人,其中重症20人,非常忙碌。韦中盛教授第一次这样感到感控工作压力山大,他说:“哪怕救援任务再重,救治患者的同时,做好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仍然是头等大事”。
       虽说这天医疗队才算是正式入场,但早在前一天,已经有数名医疗队员投入了一线战斗。武汉黄陂区中医院虽然经过了改造,但条件仍比较艰苦,现在还有有很多病人等待入院, 29日中午,广西支援湖北医疗队紧急调配医疗组成员配合当地医护人员开展接诊工作。当晚21时30分,广西支援湖北医疗队重症组接到紧急任务,前往医院对收治的2名重症患者进行急会诊;1月30日凌晨1时51分,医疗队再次接到急诊科急会诊电话,右医附院两名队员赶赴急诊科对3名患者进行会诊。随着病区设置逐渐完善,接下来,收治的患者会越来越多。但对于下一步的救治工作,医疗队员们充满信心。
        韦中盛教授在微信视频中说:“广西医疗队共接管了3个病区,其中2个普通病区,一个重症病区。武汉黄陂区中医院本身不是一个传染病医院,经过了紧急改造后,基本达到收治条件,现在收治的病人很多,工作日益繁重。每天要进行倒班,按正常每个班次是6个小时,但实际上工作时间达到了8个小时。因为病人的数量太多,至笔者采访时,3个病区已经全部收满了,目前全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已达400多个病人。
        哪怕压力再大也要做好医院感染防控
       韦中盛教授在武汉战“疫”中,充分发挥广西感控专家的作用,积极投身到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中,尽管年纪较大,但面对繁重的压力,他不怕苦,不喊累,依然冲在第一线,全力做好防控工作。“我在这里的工作主要是梳理、优化黄陂区中医院感染防控流程。尽管出发之前预想了糟糕的情况,但到了现场发现困难还是非常大。黄陂区中医院原先是普通病房,不具备传染病医院收治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条件,病房老旧,缺乏传染病房三区两缓冲布局,消毒隔离设施不健全,防护用品紧缺,病人太很多,好多患者还住不进来。危重症患者占比高,人手严重不足。刚来头三天,广西援鄂医疗队连夜加班,主要参与病房改造,尽可能地给医务人员提供防护指导。这些隔离病区,都是临时重新改造的,而且后期还会根据发现的问题继续整改。在疫情面前,我们没办法,也没有任何退路,有困难就要克服困难,哪怕压力再大我们也要做好医院感染防控。”韦中盛教授不断鼓励着自己和其他队员。
        此时,又一批医务人员换上防护装备,进入隔离病房交接班。韦中盛教授也要跟着进去进行院感督导。他一边穿着防护服,一边指导同仁穿戴防护用具。
        尽管黄陂区中医院医护人员此前接受过穿脱防护服的培训,但实际操作起来依然有些不够全面。手消毒、戴防护帽、换口罩、穿防护服、戴手套、戴面屏、穿鞋套,每一步都要遵照规范完成。“穿戴的核心目的是避免我们遭受职业暴露。”韦中盛教授说,“慢点,别着急,待会儿脱防护服时,比穿戴更要小心。”
        穿过半污染区,即将进入病房时,韦中盛教授示意看两扇门的门把手。新安装的隔离门,门把手是下压式的,而此前医院留下的旧门,不是电动门,是必须手动开关的传统门把手。“用手接触门把,就会增加污染的风险,把门带上后要立刻进行手消毒”,韦中盛教授说,“感染控制都是从细节着手的,因为此前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改进的细节还有很多,他们只能一边工作一边修整。”
        对于近期的武汉战“疫”感控工作,韦中盛教授作了中肯评价。他说,“我们广西支援湖北医疗队感控组全体专家,经过连续几天的紧张工作,目前已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感染管理制度,强化培训,反复现场监督落实,甚至是亲自上阵对病区进行消毒,已经接管3个病区的感控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广西支援湖北医疗队及当地医院医务人员的高度肯定。他们都说:感控专家最辛苦!只要一进隔离病房,就没有办法按时吃午饭或晚饭。
        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1月31日,是广西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4天。
       从武汉市黄陂区中医院到驻地酒店,不是短短的一段路那么简单。为了预防医务人员自身的感染,从隔离区出来,医疗队员们必须先进行一次全面清洁,出医院时先洗一次澡,用生理盐水认真清洗鼻孔、眼睛和漱口,必要时用75%酒精棉签给耳朵消毒。回到酒店还需要及时再次洗澡、换洗衣物。
       韦中盛教授说“上班虽然在同一个医院工作,但我们每天都只能隔着口罩、护目镜用,隔离病房不能带手机进入,有时只能隔着玻璃墙用笔交流,下班用手机沟通。”目前,医疗队员实行的是“4班倒”的工作安排,也就是说,在临床一线的每个队员至少要在隔离病区工作6个小时。
       工作时间,大家都必须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穿上防护服后,如果吃饭、上厕所都要离开隔离病区进行更换。为了节省消耗,尽量延长在隔离病区的上班时间,好多人都穿上了纸尿裤。等到大家脱下防护服,已是一身汗水。上班前要少喝水,不能喝粥;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这些天,医疗队员们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的,但是没有人抱怨。有的队员漂亮的脸蛋硬生生被严实的防护措施勒出一道道痕;所有队员下班后不能一块吃饭,不能串门,只能在房间里隔离。韦中盛教授说“再艰难我们也要尽力救治患者,只要他们能早日康复出院,我们的努力就值得。所以,哪怕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当下,武汉的疫情形势仍严峻,确诊病例还在上升,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但来到武汉几天时间,韦中盛教授也有很多感触。他说:“所到之处,人们知道我们是广西支援武汉医疗救援队,对我们都很热情,在招聘不到保洁员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当地医院的领导还亲自下到病房,给病人的床头、床尾、地板擦拭消毒,帮病人清理床旁垃圾。这让我非常感动,在全党全国全军全民全力抗疫下,我们欣喜看到了全国各地同仁和社会各界驰援湖北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韦中盛教授说:“大家都知道,这是继SARS疫情以来,我国发生最严重的一次疫情,我既是呼吸内科专家,又是感染防控专家,所以我要勇敢担负起双重重任。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几十年从医生涯的一个历练,也是一个向其他兄弟单位同行们学习的机会,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次援鄂机会。我们医务人员在关键时刻都是能够挺身而出,这一次,我是带着必胜的信心驰援武汉,跟兄弟单位、跟来自广西的医疗救援队队员们共同努力工作,把疫情控制好,把感染病人救治好。我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也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平安回来。”
       据悉,韦中盛教授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广西医学会医院感染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呼吸内镜分会常务委员、百色市院感质控中心主任。80年代,他就读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曾到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医科大学国家呼吸疾病研究所进修学习。他有30余年丰富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慢阻肺、肺心病、呼吸衰竭、肺癌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有丰富临床诊疗经验,擅长于肺部影像诊断、呼吸内镜诊疗、疑难危重病救治。在武汉战“疫”前线,韦中盛教授充分展示出了右医附院人“大医精诚”的高尚情怀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面对疫情,韦中盛教授斩钉截铁说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是抱着必胜信心来到武汉战“疫”的,与全国同道一起,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文/隆文斌)


姚懿庭:患者信任是“逆行”的最大动力
  晨会、交班、查房、执行医嘱、完善病程记录……3月10日,值完最后一个班次,右医附院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姚懿庭怀着不舍的心情走出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的隔离病房,等待新的命令。
  “刚到武汉时,黄陂区中医医院传染病房的改造还没有全部完成,医疗物资比较紧缺。尽管如此,队员们都能迎难而上,紧张有序地开展救治工作。”姚懿庭回忆起刚到武汉时的情景这样描述。
  上班第一天,姚懿庭认真穿好每一件防护装备。进到隔离病房后,她主动与当地医护人员对接工作,及时了解分管病人的基本情况,并积极参与病房消杀工作。到了饭点,姚懿庭主动给患者送饭,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我感觉胸闷气短,不久后,汗水就浸湿了里层的防护服。”姚懿庭回忆说,结束工作后,队员们都是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病房,大家脸上、鼻子都留下了戴口罩留下的勒痕。
  不管多忙多累,每天下班后,姚懿庭与队员们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杀:用生理盐水清洗鼻孔、眼睛和口腔等;离开医院大门前,洗一次热水澡;回到酒店后还需要再洗澡一次,并及时换洗衣物。
       在武汉期间,姚懿庭始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除了开展日常的救治工作,还及时给患者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安慰,哪里有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有一天,在病房里,有个患者大声地说:“姚护士,是你来了吗?”当时,刚进到病房的姚懿庭很是疑惑地问道:“阿婆,我们离得这么远,你能看到我衣服上的名字吗?”患者回答说:“我看不到名字,但是我可以听得出你的声音,你就是从百色来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我会永远记得你。”听到患者的这一番话,姚懿庭感动不已,这份感动一直激励着她勇敢“逆行”。(文/隆文斌)

杨玉洪:逆行而上的“90后”生命守护者
       “90后”是自带标签的一个群体,他们自由奔放、富有朝气,他们积极乐观、勇于担当。2020年,因为武汉疫情,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一批又一批主动请缨走向最危险的第一线,其中不乏“90后”的青年力量,他们不怕艰险,冲锋在前,是抗击疫情的排头兵,是在新时代中砥砺前行的新青年!其中,来自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首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年龄最小的感染性疾病科杨玉洪护士就是这些最美“90后”生命守护者的一员。
        主动请缨 千里抗疫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杨玉洪就像院党委主动请缨参加第一批奔赴湖北抗疫一线,1月27日还在上班的她,突然接到要紧急出发的通知,她还未来得及告别新婚的丈夫、家人,便与战友一同奔赴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开始了战疫的征途。在我院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4名队员当中,年纪小的刚二十出头,年纪大的已过花甲,但是队员们在战疫一线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一起奋斗,斗志昂扬。杨玉洪说,在武汉,他们不仅是战友,更像是兄弟姐妹,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一个抗疫必胜的信念!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
        杨玉洪虽然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多年,但并没有真正与新冠病毒实战较量过的经历。在上战场之前,在前辈们的悉心地指导、培训下,每一位队员都反复在练习,做足了随时上战场的充分准备。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期间,杨玉洪每天上班前都起得很早,尽量多吃点早餐,她说这样能储备充足的能力去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刚开始穿上防护服工作时,杨玉洪感到不习惯,且容易胸闷,但很快就能适应了。由于隔离病房没有陪护,很多工作都是由她们来完成,除了要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外,还要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包括喂饭、协助如厕等生活护理。为了帮助患者进食,身穿严密防护服的杨玉洪有时给患者喂一份300ml不到的粥就用了一个多小时,一天工作下来,她的脸上、手上都勒出深深地印痕,耳朵也压得通红。但她从未有过怨言,她觉得来到武汉支援自己像打了鸡血似的,不会觉得累:“当你感到被需要的时候,你就不会感觉到辛苦!”
        细心照料,待患者如亲人
        到武汉支援一个多月期间,令杨玉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住院的老奶奶,她已经九十多岁了,生活上能够自理,但她不愿承认自己生病的事情,老奶奶来住院的那天,杨玉洪刚好正值夜班,跟她一起值班的护士也不会说当地的黄陂话,老奶奶又听不懂普通话,听力也不好,杨玉洪去给老奶奶测量生命体征时,她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伤心的哭着。看着老奶奶无助黯然的眼神,不会说黄陂话的杨玉洪只能用行动来安慰、照顾她。在晚上巡视时,她会更加频繁地,帮老奶奶盖被、倒水,用手势来告诉她一切都正常,也会一直陪伴她。在老奶奶住院的日子里,杨玉洪担心她食欲不好,都会多备一份粥给她留着,自己的水果和牛奶,也会给她一份。在杨玉洪的细心照顾和温心关怀下,老奶奶慢慢开始愿意、主动和她们交流了,也能按时作息了,情绪也平稳了下来。杨玉洪尽管现在依旧听不懂老奶奶的话,但从老奶奶的眼神里,杨玉洪可以看出她刚住院时那般孤寂、无助的感觉已渐渐消失,病情也慢慢变好转,直到现在杨玉洪在休整期间,也还在时刻关注着老奶奶的康复情况。
       战“疫”不止,决不归家
       在武汉工作的一个多月过去了,杨玉洪也与当地的医护人员成为了好朋友,尽管她们都不知道对方的脸庞,只看见一双隔着护目镜的眼睛,只看见防护服上那可爱的名字,但并不丝毫影响她们并肩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和信心。杨玉洪说:“越是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坚强,如今曙光微现,但战‘疫’不止,决不归家!”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杨玉洪挺身而出,她笑着说:“从始至终,我从没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反而,我很自豪自己是一名医护人员,在人民需要我的时候,可以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面对疫情,杨玉洪无所畏惧的前行,正是我院“90后”新青年担当有为的本色体现。(文/韦雅静  )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