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菜单
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新时代党建教育研究部介绍
组织机构
民意调查
联系方式
党建新闻
党建新闻
党旗飘扬,战疫情
党建案例
筑梦新时代永远跟党走
廉政教育
党建风采
培训活动
走进革命圣地党性教育培训活动
党务工作培训
纪检监察培训
培训动态
培训课程
现场教学
党建教育专家
培训掠影
学员心声
编辑出版
党建读物
《党旗飘扬战疫情》
《筑梦新时代永远跟党走》
党建知识
党建知识
网上纪念馆
学习经典
党章党规
党建出品
通知公告
人员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旗飘扬,战疫情
> 正文
莫道浮云终蔽日 严冬过尽绽春蕾
2020-04-29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莫道浮云终蔽日 严冬过尽绽春蕾
——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战“疫”记事
“人民医院,服务人民。”这既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办院宗旨,也是全体医务人员战胜病魔的真实写照,更是肩负起抗击疫情和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使命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闻令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党委的部署,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院领导叶恒波、廉凯靠前指挥,全院43个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党员突击队,并向武汉金银潭医院、襄阳市传染病医院派出支援医疗队。1200余名“白衣战士”披甲出战,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形成全员联防联控、干群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生动局面。
医护人员在党旗下宣誓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疫情期间,该院开设26个病区和4个隔离院区,隔离床位601张。截至3月26日,共收治1007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985例,其中确诊149例。承担89例重症及危重症救治,重症及危重症转轻症70例。
宁让床等人,不让人等床。该院以“雷神山”速度,建成隔离重症病区、共享隔离院区、襄城991隔离院区,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将轻、重症患者分区收治,保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党委书记叶恒波、院长廉凯深入一线靠前指挥
作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前沿和阵地,医院的防控工作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先后两次亲自到医院,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救治工作。详细了解患者就诊流程及发热病人预检分诊情况,并希望医院用先进技术对抗“敌人”,加大筛查、诊治力度,全力做好患者的救治。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郄英才等领导也多次到医院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了解急诊科工作、发热门诊设置、人员配备等情况。
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请战:疫情急 任务紧 执甲白衣齐请缨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1月17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未雨绸缪,以超强的疫情敏感度调兵遣将,重新排兵布阵,成立新冠肺炎防治领导小组、医疗救治专家组及应急后备小组,医院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和职能科室主任分工负责,有条不紊地为提前防控疫情做好准备。
1月24日(大年三十),医院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紧急动员大会,院党委书记叶恒波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廉凯分别就防控救治工作,再动员再部署。
1月31日,医院党委就抗疫工作碰头会,针对各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抗疫工作高效推进。
危难时刻,分秒必争,白衣战士主动请缨,逆向而行。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1月19日,医院发出组建抗疫志愿者服务队的号召,96名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并递交请战书。
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首例ECMO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单身,没有后顾之忧!”“我不怕,我去,我申请去抗疫第一线!”“我有抗击非典经验”……他们中,有放弃休假的医生、有推迟婚期的护士、有德高望重的专家、有技术精湛的中青年骨干、也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一代……
一张张“逆风前行”的请战书,一枚枚“勇往直前”的红手印,是心底的暖流,也是勇者的担当。在大家的请战申请中,平时谦逊内敛的员工变得“高调”起来,纷纷亮出“资历”,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请派我到防疫一线去!”
1月18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首个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在西院区正式启用,开始收治疑似患者,首批18名医护人员在何忠时博士、副护士长陈蔚萍的带领下投入战斗。
1月23日(腊月廿九),医院3名医务人员——重症医学科医生徐正芹,共产党员、护士马怡、黄俊主动请缨,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火线支援。“我在H7N9期间有过紧急救治的经验”,“我没成家,没小孩,无牵无挂”,“我跟家人都说好了,小孩也安顿好了,我可以!” 简单的行李,铿锵的话语,三位勇士肩负着重任,带着期望和嘱托启程。“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医院的期望,努力完成任务、安全归来。”第二批援汉医疗队员叶柳、王颖、郑嘉辉多是“90”,也是坚毅逆行。
“有些担心,但不会退缩。”26岁的杨梦婷是肿瘤科的护士,她的孩子还很小。1月27日,面对疫情,她主动请战到隔离病房工作。
发热门诊护士剪去长发奔赴一线
2月3日,为防止院内感染、方便疫情工作,医院发热门诊护士、中共党员蔡珊、刘冬萍让同事为她们剪去长发,奔赴战场。发热门诊7名党员医护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将全力投入抗击疫情工作,不计报酬,不畏生死,誓死捍卫人民健康。
身边的党员同志,这样的关键时刻,都在“逆风跑”。点点滴滴感染着医务人员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全院125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月17日,鉴于在疫情防控中的出色表现,9名抗疫医护人员火线入党。
初心如磬,使命在肩。一个个逆行的背影,透出的是坚定与从容。奔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前线,他们筑起了一道健康防线,也在人们心里筑就了一道抵御病毒的长城,共产党员发挥了火线上的中流抵柱作用。
医护人员合影
出战: 须眉勇 巾帼雄 投身战场竞风流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处处显示出时间的重要性。疫情发生后,医院采取迅速有力的备战措施,科学防控,周密部署,为管理可疑患者、救治确诊患者,控制疫情蔓延赢得了宝贵时间。
1月24日,医护人员过着与往年不太一样的除夕夜。外面街道上的人寥寥无几,医院里就诊的患者却依然不见减少,预检分诊、量体温、抽血化验、CT检查,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只为在第一时间早发现患者。
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1月26日,医院启用发热门诊专用病房及配套专用检验科。随着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陆续到位,检验科等人员立即开始24小时轮流值守,为早诊断出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抗疫战场上“侦察兵”的检验科和CT室医务人员,用惊人的胆识与病毒“近身搏斗”,当好抗疫一线医生的“眼睛”,每天完成大量的核酸检测,CT室日均筛查量达到550人次。
战况不断升级,收治病人骤增,隔离病区告急。经过紧张改造,2月6日,共享国际隔离院区建成并投入使用。院长廉凯赴一线指挥协调,副院长王健及医务、护理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开设该院区让现有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病房周转加快,形成分级防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院疫情防控的负担。
这里没有雷神山,但有雷神山般的速度。2月13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仅用3天建成的隔离重症病区投入使用,用于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在医疗、护理、技术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有效缓解重症病房紧张的局面。14日,医院襄城991隔离院区成立,开设床位百张左右,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缓解隔离病区床位紧张的状况,确保患者早日得到治疗。
围绕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死亡率的目标,不同岗位上的医护人员满负荷运转。在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最易感染,白衣战士们连续工作数小时,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看诊、施治、取样、化验,没有人叫苦叫累。釆鼻咽拭子时病人不能佩戴口罩,意味着操作者随时可能会被感染,但没有人临阵退缩。插管时,患者有可能呛咳,一旦呛咳,体内的痰有可能出来形成气溶胶,喷洒到周围,负责插管的离着最近,肯定最先受到攻击,可他们毫不畏惧。生物实验室离病毒最近,可他们不惧生死,持续战斗,只为早日给出检验结果。这群无畏的白衣战士,他们拼命与死神赛跑,誓死与病毒抗争,用生命守护生命。
“
火线”入党
“不断扩充的隔离病区,不到半天就被病人填满。”身为医院抗疫“指挥中心”的医务科,带领全院500余名医师,精准施策,科学防控,确保医疗运转高效。
1月19日就率先投入隔离病区战斗的呼吸内科副主任蔡和伦说:“由于病人的增加,作为呼吸科医生,我与董燕医师从一个建成的隔离病区,再次被分派至不同的隔离病区,主管核酸阳性的确诊患者、肾功衰竭或其他合并症的危重症患者,同时为其他病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每日都要进入隔离病区查房,从未间断。”董燕的丈夫是一位民警,也奋战在抗疫战场上。电话里上小学的儿子说:“只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
医务人员金鑫所在的疼痛科被征用为隔离病区,收治疑似病例。由于工作量非常大,科室人手少,疼痛科向其它科室请援。作为医院对抗新冠肺炎的志愿者,金鑫的丈夫泌尿外科骨干医生凡磊,主动要求支援疼痛科,与妻子并肩作战。
在抗疫战斗中,像金鑫和凡磊这样的“伉俪档”其实还有很多,如隔离八区主任朱磊和放射科副主任王立莎、隔离重症病区副主任王继锋和紫贞卫生服务中心齐刚副主任医师,他们都是舍小家为大家,全力投入到抗疫战斗中。
“妈妈加油!我们等你回来。”2月8日,西区儿科隔离病区医生芳菲收到一份特殊的元宵节礼物,是两个儿子亲手为她画的一幅画。生动的画面,寄托了孩子对医务人员的鼓励和对妈妈的思念。自1月28日西区隔离病区成立至今,芳菲再也没有回过家。科室跟她一样的医护有很多,大家都在默默付出。
“我和你爸每天都盼望你下班报来平安,你要保护好自己,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定必胜的信念,和同事一起打赢这场阻击战,早日结束这场疫情,待到山花烂漫时平安凯旋,和家人欢聚,补上一顿团圆饭。”杜忠霞父母因为思念女儿,手写这封家书。
疫情发生后,一批年轻的95后护士主动请战在西区隔离重症病房工作,25岁的杜忠霞就是其中一员,她也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最年轻的共产党员。 2月19日,杜忠霞收到一封特别的家书。这是丹江口市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谢丽萍写给女儿的。在工作中的杜忠霞从微信上读到这封手写的家书后不禁潸然泪下。
紧急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俊文、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刘晓耘,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战疫中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医院医疗救治小组组长和副组长。他们牵头医院各种救治方案及流程的讨论与制定、审核与发布,承担院内外疑似患者会诊千余人次。从第一个病区到第十个病区、从第一例疑似患者到几百例疑似患者,60多天来他们吃住在医院,24小时随叫随到。
王君是医院新生儿科的一名护士,一直坚守在儿科发热病房的防控一线,姐姐在宜城市一家医院抗击疫情的一线,未婚夫是铁路战线的一名公安民警。自大年三十起,一家三口便陆续奔赴抗疫一线。王君每天都会和同在一线的姐姐互报平安,相互加油打气,姐姐打趣说道: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白衣姐妹共抗疫情。护士王君抗疫事迹还被《人民日报》报道。
感人的一幕幕每天都在上演,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他们是医生、护士、医务工作者;他们,还是女儿、儿子、母亲、父亲、妻子、丈夫。他们只是普通人,却出于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本心,在突发疫情面前,舍身忘记,以凡人之躯把病毒阻隔。一个个坚毅无悔的身影,春寒料峭中依然热血沸腾,成为动人心魄的风景。
因疫情防控工作表现突出,医院党委、医院先后被授予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集体。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晓耘受到湖北省委组织部通报表扬。西区急诊ICU副主任王继锋、检验科副主任李郝、重症医学科徐正芹、马怡、黄俊、肾病内科医师汤娜、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蔡和伦、神经外科护士陈小玲、肿瘤科副护士长陈蔚萍、甲乳科副护士长罗妮娜,10人受到襄阳市委组织部通报表扬。
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展示了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风貌。他们不愧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检验科工作人员奋战在发热门诊一线
鏖战:守襄阳 保平安 医者仁心美名传
在抗疫的战场上,医护人员勇敢与病毒鏖战,但最初的局势并不乐观。病毒的凶险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不断攀升。重症患者往往年龄偏大,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脏疾病或脑血管疾病等。特别是重症患者一旦转向危重症,救治将变得异常艰难。
针对病人实际,医院专家救治组统一规范制订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做到“一人一案”精准治疗,提高患者特别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这种精准治疗也避免了许多轻症患者滑向重症、危重症。
同时,还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强化中医药治疗,专门成立中医专家组,为患者进行把脉、舌诊,辨证施治,开出“一人一方”,还为患者开展穴位推拿等中医疗法,住院患者的中医药使用率达到100%。
“既入吾门,吾必善待,倾囊以授。今日立贴为证,吾立朱波为门下弟子。”2月26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朱波火线拜师,成为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于睿的弟子。这更是襄阳医界重视中西医结合施治的成功典范。
来自宁夏和辽宁重症、呼吸、感染等专业的117名精锐医疗队员,不惧风险、义无反顾,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火线驰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迅速投入战斗岗位,成建制接管两个隔离病房,为医院分担急难险重救治任务,累计治愈出院患者300余人。
“实施气管插管时,病人口腔鼻腔暴露,呼吸道里的病毒随着呛咳扑面而来。为更好地完成操作,我们要和病人面对面,最近时距离仅十厘米。”自疫情暴发以来,负责给重症病人气管插管的“敢死队”队员蒋琦、张振和李冬,轮流24小时待命,确保接到通知后15分钟内到达救治现场,共参与抢救20多个生命。
一束束光,点亮患者希望,托起生命方舟。
“我们成功了,没想到能出来!”2月3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第一例疑似患者出院,给予隔离病区医务人员和患者极大鼓舞。
2月10日,首批3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3名新冠肺炎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救治,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成为医院首批痊愈的患者。当时,廉凯院长激动地说,医院已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22人,其中3名确诊患者、5名疑似患者经治疗康复出院。
重症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带领患者跳健身操
“护士阿姨,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你们为我安排了温馨的病房,放弃休息时间为我做雾化……是你们给了我希望、温暖和勇敢。”2月12日,10岁的小美转出儿科隔离病区后,写下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向照顾她的医护人员致敬。
“我当妈妈了!”2月15日,医院收治一例疑似新冠肺炎且怀有双胞胎的高危产妇,38岁的胡女士怀孕近33周,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史,重度子痫前期,5天前,胡女士出现咳嗽咳痰,近3天出现呼吸困难、气喘、胸闷等症状,无法平卧,氧饱和度仅为85%,急诊行CT检查,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经医院多学科会诊,产妇在医院接受紧张的剖宫产手术,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声划破夜空,双胞胎顺利诞生。
再凶险的疾病,我们也有办法对付。2月19日,一名患者因疑似新冠肺炎入住隔离重症区,病情发展很快,双肺迅速呈现“白肺”改变,在使用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的条件下,氧分压及氧饱和度仍然不理想。专家讨论后,决定给患者使用ECMO提供生命支持。自此,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又多了项抢救重症病人的生命支持手段,为抗击新冠肺炎增添有效武器。
2月21日,医院隔离病区25位发热患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正式出院。襄城病区负责人邱张旻说,这里收治的发热患者都将进行包括2次CT和2次核酸检测在内的多次检测。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将会被转移至医院西区集中收治,经检测排除新冠肺炎的普通发热患者将在隔离病区继续接受隔离治疗。
“小康”来了。2月24日,医院新引进的医用机器人助手“小康”在隔离病房12区“上岗”。“小康”配备有高清摄像头、麦克风、音响和智能“大脑”。医护人员可以在办公室利用配套软件进行远程操控,可实现远程问诊、查房、传递轻便物资,大大减少医护人员的劳动量,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小康”具备智能交流功能,可以和患者进行基本的信息交流。
尖刀淬火,有侠骨又有柔肠。对重症危重症患者除了生理上的治疗和护理,心理疏导同样重要,为此,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聊天,教患者穴位按摩,减轻焦虑、改善睡眠,使患者保持身心愉悦,树立信心,加快康复进程。
2月26日18点,西院区重症隔离病区,随着悠扬的音乐声响起,几位病人和医护人员一起跳起了健身操。护士长赵冬梅和护理团队在讨论如何更好地服务病患时,一名护士提议组织大家跳健身操,以丰富病人的病房生活,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对抗病魔。
医患情深总是相互的,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赢得患者的一片赞誉和感谢之声。一声声“感谢”,道不尽的感激之情。
“你们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3月5日,经过18天精心治疗,89岁的王爷爷坐着轮椅,在儿子的陪伴下走出医院隔离病房。王爷爷是一名从业40多年的眼科医生,熟知医疗护理知识。得知自己即将出院后,王爷爷十分开心。他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并夸赞道:“你们很专业,也很辛苦,把我护理得很好,是我的救命恩人!”
“孩子胖了!”朋朋的妈妈抱着孩子激动得热泪盈眶。3月16日,9个月大(住院时8月龄)的朋朋(化名),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PICU治愈出院。朋朋是目前已知的全国第二例危重症新冠肺炎儿童患者,也是年龄最小的危重症新冠肺炎康复者。自1月31日入院以来,她和丈夫一直没有见到过孩子,朋朋全靠医护人员照料。“非常感激医生和护士,等孩子懂事了一定要告诉他这件事,让他知道感恩回报。”
“看不清你的脸,却能感受到你的爱。”3月26日,一医院最后一位阳性确诊患者黄先生,高兴地走出西区隔离病房,向日夜救治自己的医务人员依依惜别。
面对疫情,医务人员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迎难而上。他们用爱心、细心和耐心守护生命,把温暖送进每位患者的心田。
院长廉凯为黄先生送上一束鲜花,祝贺他治愈出院。这标志着一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
两个多月的日夜鏖战,60多天的殚精竭虑……大医精诚、勇于担当的医护人员们,舍小家为大家,用爱与责任扛起了守护人类健康的重任。
关键时刻不松劲,慎终如始夺全胜。廉凯院长说:“全院参与抗疫的2000余医护员工实现零感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用无私和奉献诠释了医者的使命和担当,为人民群众筑牢了健康防线,为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
(
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传科 供稿)
党建新闻
党建新闻
党旗飘扬,战疫情
党建案例
筑梦新时代永远跟党走
廉政教育
党建风采
为您推荐
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
【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③】科学精准遏制疫情
【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②】科学精准做好物流
【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①】医疗机构要科学精
习近平主持会议 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
组织机构
党建新闻
培训活动
编辑出版
党建知识
党建出品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
友情链接 :
中国政府
中共中央党校
党建网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